8月12日,记者从贵州省人民医院获悉,在该院骨科病房,一位3岁脊柱侧弯患者苗苗(化名),在手术后两天便能在护具保护下行走,这让苗苗父母悬了整整三年的心终于落了地。
这台由李波教授团队完成的高难度矫形手术,不仅成功为苗苗矫正了40度侧弯和31度后凸,更凭借150毫升微量出血和精准操作,为苗苗的第二个生长发育高峰扫除了致命障碍。
记者了解到,苗苗的脊柱危机在胎儿期就已显现。在苗苗妈妈孕28周时,四维彩超提示胸椎畸形,这让苗苗父母陷入巨大焦虑,他们多方咨询脊柱外科专家,在得到明确的可干预承诺后,才选择继续妊娠。孩子出生后定期复查,结果显示第11节胸椎(T11)发育异常,形成了进行性加重的脊柱侧弯与后凸(驼背倾向)。若不进行干预,苗苗进入3岁后的快速生长期时,畸形将急剧恶化,压迫心肺发育,后果不堪设想。
然而,3岁的苗苗椎体细小脆弱,椎弓根发育不全,传统置钉方式极易损伤神经或导致手术失败,这给手术带来了极大挑战。
展开剩余53%手术前
面对“铅笔芯”般细小的幼儿椎弓根,省医骨科引入的“骨科机器人”成为破局关键。
“骨科机器人相当于为手术安上了‘透视眼’和‘稳定手’,在亚毫米级精度引导下,我们成功将螺钉安全植入患儿极其细小的椎弓根内。”李波告诉记者。
手术后
在机器人的精确导航下,手术团队顺利完成高难度的T11半椎体切除,刮除病变软骨后实现T10至T12椎体的精准融合。整个手术仅耗时3小时,出血量仅150毫升,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对幼小身体的创伤。
李波表示,手术成功只是第一步。考虑到苗苗即将进入快速生长期,治疗团队专门为患儿制定了前瞻性方案,在释放被固定脊柱节段的同时,最大程度保留孩子的脊柱活动能力与自然生长潜力,避免传统手术对发育的长期限制。
“孩子终于能挺直脊梁奔跑了。”苗苗父母感激地为团队送上锦旗。“从孕期绝望到如今希望重燃,是精准医学给了孩子新生的机会。”
李波强调,对于3岁这样低龄的先天性脊柱侧弯患儿,在生长高峰来临前及时干预至关重要。
发布于:贵州省